防未病平台@D1V1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为古人做心理素描之诸葛亮

[复制链接]
 成长值: 20490

329

主题

329

主题

329

主题

总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2350
发表于 2013-9-23 16: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中的心理学》:第2章:认知障碍篇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1)
    第2章:认知障碍篇
    认知(cognition)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包括对事物的注意、辨别、理解、思考等。认知障碍通常影响到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其对社会的认识。一个人在自我意识的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就会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而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就会出现社会认知障碍。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
    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个排在关、张、赵、马、黄后面的小配角,最后还被定调叛臣,不得善终。可是看看史书所载,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绝对算得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魏延谋反案,更被称为“诸葛亮时代”三大疑案之一。
    众多三国史爱好者或认为是诸葛亮设计杀之,或认为是杨仪等人假借丞相遗命搞党派斗争。其实争议的焦点,就是诸葛亮要不要为魏延之死负责。诸葛亮总不能因为喜爱魏延才杀掉他啊,那是言情小说,不是历史。我们从史料出发来分析当事人的心理,可以发现,诸葛亮对魏延的确大有偏见。而二人个性上的冲突,也足以促使偏见不断被强化而成为杀机。因此,设计杀魏延一说是可以获得心理分析支持的。
    所谓偏见,就是说实际的魏延并不像诸葛亮心目中那么不堪。那么魏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诸葛亮对他的偏见又从何而来呢?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嘱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8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54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可。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2)
    魏延的跌宕人生
    首先说魏延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才,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一生历任牙门将军、镇远将军、镇北将军、都亭侯、凉州刺史,一路做到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从官职上面就可以看出,魏延既做将军,又做军师,是个文武全才。
    一方面,魏延勇猛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为善战无敌。刘备命他为镇远将军守卫汉中的时候曾经问他:“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刘备对这样豪情满怀的回答非常满意,众人听了也觉得士气高涨。
    另一方面,魏延无论在战术还是战略上都很有见地。他镇守汉中期间,“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三国志?姜维传》),汉中地区因而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他跟随诸葛亮期间,屡屡建言献策:“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三国志》卷四十)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计,是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虽然这一计策最终被诸葛亮否定,但是其中奇巧的思路仍然赢得了后世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再说魏延是个赤胆忠心的臣子,也是有据可查的。《三国志?魏延传》说:“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县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所谓“部曲”,据《后汉书?百官一》介绍:“其领军皆有部曲……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为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三国演义》中那个先弃刘表、后杀韩玄,献长沙投刘备的“背主”降将。因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卷四十)。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对魏延更是宠信有加。当时要选一位大将镇守汉中,大家都以为非三将军张飞莫属,连张飞自己都这么认为。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备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魏延。“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与张飞的关系可是“寝则同床”的铁兄弟啊!由此可见刘备对于魏延的信任程度非同一般。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3)
    魏延早年追随刘备,出生入死,后来效力于诸葛亮,南征北战。在讨贼兴汉这件事上,恐怕没有谁敢说比魏延更坚决。诸葛亮历次北伐,首先要求做先锋的总是魏延。在他听到诸葛亮死讯之时,还坚称“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甚至到他临死前仍然在大骂曹贼。因此,《三国演义》里的“脑后反骨”纯属子虚乌有。而罗贯中擅自贬低魏延提升赵云,与这位作家的老家紧临子龙故土不无关系。
    既然上司信任,也经常升职提干,魏延为何要谋反呢?可见,事件的背后存在很多疑点。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即魏延本意就是这个(杀杨仪),他不是谋反。内地学者易中天先生也认为魏延谋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在我看来,魏延领兵南归造成蜀国内乱是不争的事实。用心理学的话说,一个有勇有谋的爱国将领,做出乱国之举,是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行为。而魏延的不良情绪,多半是由诸葛亮对他的贬用导致的。
    魏延真正春风得意的时期是刘备在世之时。及至白帝托孤,他已经是蜀中当仁不让的一号将军。而到了“诸葛亮时代”,他表面上虽然拜将封侯,可是从实权上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限制和打压。位高权不重,这种状态无疑让人非常郁闷。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岐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马)谡。”就是说,这个一号大将在关键战役中遭到诸葛亮的闲置。其实在历次北伐中,魏延的勇略足可以独当一面。但是诸葛亮最多命他做个先锋,就是我指哪儿你打哪儿。而且,“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亮制而不许。”作为一个将军,连调动一万军队的权利都没有,不能不让人感觉诸葛亮对于魏延的控制有些过于严格。我们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感受一下,自视甚高的魏延,能力得不到表现和发挥,内心是多么的煎熬。
    诸葛亮对魏延的排挤,在他安排后事的时候尤为明显。“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主帅病危,密谋退军,长史、司马、护军都到了,而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汉中太守、南郑侯的魏延,职位仅次于诸葛亮,却被排除在外,无疑是诸葛亮有意而为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排挤魏延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性格冲突;二是移情因素。
    诸葛亮与魏延的性格冲突
    谈到诸葛亮和魏延,就不得不提到“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4)
    《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闻夏侯(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当时北出汉中越秦岭入关中有四条道路,即褒斜道、傥骆道、故道和子午道。子午道最为险远,但魏军在此设防松散,可以出其不意直抵长安。魏延建议诸葛亮亲率大军出褒斜道,自己率五千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三国志?魏延传》说:“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但后世众多有识之士都为魏延鸣不平,宋人陈造断言:“向令魏延之策见用,长安或为亮有。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诸葛亮的担心很有道理。我们不妨罗列一下二人的理由做个对比(见表2-1)。
    表2-1
    魏延诸葛亮
    艺高人胆大,亲率精兵,势如破竹子午谷道路险狭,易守难攻,不宜冒进
    夏侯听说我突然来攻,一定会弃城而逃夏侯未必会弃城而逃
    攻下长安可守20多天,足够大部队赶来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守住20天也未必等得到大部队
    以寡敌众,应当出奇制胜以寡敌众,应当步步为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军事史学上的问题已经争论日久,我并不想再加妄断。我所关注的是诸葛亮和魏延迥异的观点所体现出的性格差异。
    诸葛亮对武将的顾忌跟其谨慎的性格有关。对于谨慎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从不否认,而且他知道,刘备之所以对他那么放心,就是因为谨慎。正如他在《出师表》里说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这样的性格,当然不喜欢锋芒毕露的魏延。而魏延那些激进的策略就算再高明,也注定得不到诸葛亮的赏识。所谓“子午谷奇谋”就是轻兵猛进,速取长安。而在诸葛亮看来,你区区五千兵,攻得下吗?你能保证按时攻下吗?你就算攻下来守得住吗?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5)
    而魏延恃才傲物的个性促使矛盾激化,令双方针锋相对。他越是受到诸葛亮的质疑,就越要自我表现。于是,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此时在蜀国大权独揽,加之他凡事苛求完美,当然容不得有人对他治国治军的思想体系妄加质疑。追求完美,行事谨慎,使得诸葛亮根本不指望其他将帅,总觉得只有自己才能尽心尽责,只有自己才能担当起复兴汉室的大业,所以每每亲自在外统兵。
    当然,诸葛亮虽然追求完美,苛求既定方针的贯彻。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的人。文臣武将众多,难说个个都能脾气相投,那么为何单单魏延屡遭打压以致二人嫌隙颇深呢?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叫做“云长-文长移情”。
    诸葛亮的云长-文长移情分析
    魏延悲剧的核心,是他自己也万万料想不到的。因此直到被设计斩杀,他都为自己命运的大起大落而迷惑和愤懑。透过心理学的分析,我们发现,魏延的命运其实已经因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提前定调了。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关羽。魏延实在和关二哥太像了!这先后引发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的“云长-文长移情”。我们可以通过表2-2比较一下魏延和关羽。
    表2-2
    关羽魏延
    字云长文长
    外貌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
    兵器青龙偃月刀大刀
    个性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
    (《三国志?关羽传》)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魏延传》)
    在心理学中,移情是指将个人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地喜爱或仇视某个人物、事件、地点、东西或环境等。刘备宠信魏延,是正向移情的表现,而诸葛亮反感魏延,则是一种反向移情的表现。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6)
    刘备与关羽“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关羽传》),感情之深不必赘言。较之张飞,关羽不但武艺超群,胆识过人,而且行事颇稳重,有谋略,因此更为刘备所倚重。魏延出身于刘备的嫡系部队,可想刘备视察将士的时候,乍一看还以为二弟站错了队。回过头来念叨几次,这员猛将很快就能成为主公嘴边的红人了。魏延也不负刘备的期望,凭借出众的能力屡立战功。到刘备汉中称王的时候,甚至撇开三弟张飞而提拔魏延做镇远将军,可见刘备对魏延喜爱之深,已经同对待关羽无异。
    诸葛亮同关羽的关系可就不那么愉快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注定是刘备和其兄弟之间的“第四者插足”。诸葛亮要辅佐刘备走自己设计的复国路线,就要让自己成为刘备最信任的人,但是争宠他是一定争不过刘备的结拜兄弟的,因此对于关羽,诸葛亮的态度一直比较谨慎隐忍,偶尔还拍拍马屁。关羽做襄阳太守时,马超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其人。诸葛亮回信说:“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关羽传》)很显然这话说得假惺惺,但是关羽本性高傲,尤其瞧不起诸葛亮这样的士大夫,看到诸葛亮这样低姿态,就故意将书信传视众人,炫耀一番。可见云长性格逞强好胜,刚愎自用,傲上而不凌弱。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主公二弟,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作为军师,可是该说的话有些不便说,有些不愿说,有些说了也白说,最终导致关羽误了大事,丢了荆州。
    诸葛亮死不瞑目之事就是未能克复中原,而克复中原未成的根源之一在于关羽失荆州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所以诸葛亮对关云长有一股说不出的失望。导致关羽兵败身亡的几场战役的部署上,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不曾出手相助。关羽死后,刘备哭倒在地,诸葛亮却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为此,史学界对于诸葛亮的作为颇有微词。而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场将相之争带来的压抑情绪,诸葛亮也是忍了好久无从宣泄了。
    巧在蜀营中有个魏文长,从相貌到性格都似极云长。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亦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而魏文长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潜意识中是在宣泄对关云长的怨恨。关云长不贯彻诸葛亮“东和孙权”的策略,使之腹背受敌,失了荆州,使刘备和诸葛亮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之大计受挫。
                  诸葛亮:云长-文长移情(7)
    云长人之已死,不可追究,可文长说话办事有如云长复生,能不使诸葛亮心生厌感吗?特别是诸葛亮每每出川,都要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若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给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里,诸葛亮能不烦恼?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在先,魏文长欲轻进长安在后,诸葛亮怎能不防?
    诸葛亮之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然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感。所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其实也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自傲气焰。诸葛亮明知蜀军除了自己当数魏延最有智谋,却在临死故意推举魏延的敌对头杨仪做主帅,这分明是在逼魏延造反!纵观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一系列不公平对待,回溯到其与关云长之间的矛盾,我们对于诸葛亮的移情表现是深有体会了。魏延这一生,真是成也云长,败也云长啊!
    正向移情、负向移情与反移情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发现移情现象并将它运用到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的治疗师。他将移情定义为“患者在分析师身上看到了他童年和过去某个重要人物的复活,因此把适用于这一模式的情感和反应转移到分析师身上”。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与咨询者的关系上;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者身上。
    正向移情与负向移情是互相对应的概念,描述的是移情的内容性质。正向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咨询者视为以往某个给其快乐、幸福或好感的对象,对咨询者投射了正面的情感,包括好感、喜欢、爱慕、依恋甚至爱恋等。负向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咨询者视为过去某个给其带来挫折、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对咨询者投射了负面的情感,包括猜疑、不满、抵抗、拒绝甚至敌意。反移情则是与移情相对的概念,用以表示移情的方向。反移情指的正是咨询关系中咨询者对来访者的移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版权声明|项目入住:点击会员认证|微信:wx303770168QQ:303770168|防未病平台@D1V1网 ( 沪ICP备05028199号  

GMT+8, 2024-11-25 18:15 , Processed in 0.06778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1V1.com

© 2005-20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