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未病平台@D1V1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为古人做心理素描之康有为

[复制链接]
 成长值: 20445

329

主题

329

主题

329

主题

总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2350
发表于 2013-9-23 16: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1)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
    1895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它只维持了103天就夭折了。那么,是什么决策失误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对此问题,史家们至今仍聚讼不休,尚无定论,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新的启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生于士宦家庭,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曾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1897年,光绪帝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但新法推行仅103天即被慈禧太后废止,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戊戌变法的三大决策失误
    史学界一向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三大症结:一是变革操之过急,不仅导致维新派与洋务派决裂,也使维新派与保守派过早摊牌;二是没有积极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反而把她推向保守派一边;三是关键时刻错用袁世凯,致使维新派被一网打尽。而这三大失误的形成,都与变法维新的核心人物康有为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定有关。
    戊戌变法的第一大败笔是举措激进,言辞激烈,没有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使一些最初支持或同情维新的朝臣大吏改变了原有的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康有为的个性张扬与刚愎自用有极大的关系。其实,在治学早期,康有为就以自己的名气而骄躁轻狂。例如,当年孙中山曾仰慕康有为之名,托人转信致结交之意,但康有为却回复说:“孙某如欲结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孙中山由此黯然离去,这使康有为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志同道合者。假如康有为诚心接受了孙中山,真不知中国的近代史会是什么样。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2)
    还如,变法初期,时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张之洞曾对康有为十分礼遇,盛邀他“入江宁后20余日……隔日一谈,每至深夜”,其关爱之殷殷,可见一斑。其间,张之洞曾力劝康有为言辞谨慎,少讲过激言论。但康有为完全不把这位长自己21岁的前辈放在眼中,反而认为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是与自己对立,最终“以论学不合背盟”为由,将张之洞拒于千里之外。
    戊戌变法的第二大败笔是没有积极争取慈禧太后及其他权臣对变法的支持,反而深深触犯了他们的尊严与利益。这也与康有为的偏激思维有直接关系。例如,康有为曾力劝光绪皇帝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这本无问题。但其中不少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人员,对此光绪帝应当谨慎从事才对。可惜,光绪帝没有注意这一点,反而为自己一时的皇威表现而自我陶醉。这导致慈禧太后在变法后的第四天,迫使光绪帝发出三道谕旨: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新授二品以上大员须到太后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直隶(今河北)总督,兼领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和袁世凯(新建军)三军。这样做旨在孤立光绪帝,打击维新派,并将精锐的北洋诸军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外,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带领弟子建立了强学会,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当时有仰慕之心,特提出“以三千元入股”来支持强学会,不料这遭到了康有为的严词拒绝。其实,强学会拒绝李鸿章本无可厚非(因为他当时代表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严词拒绝就有一些不明智了。
    事实上,在戊戌变法的危急时刻,光绪帝曾十分后悔当时将李鸿章贬为两广总督,这样就缺少了一位与慈禧太后及其他保守派沟通的人物。清朝的另一位权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曾是朝臣中支持变法的人,但后来他也因康有为“语太讦直,无益只生衅耳”而力劝光绪帝弃用康有为,并十分担心他的轻狂躁进会导致整个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第三大败笔是在变法危机的关键时刻,维新派们误信袁世凯,请他执行囚禁慈禧、铲除荣禄的计划。这就是所谓的“杀禄围园”,其幕后推动者也正是康有为。
    其实,这是一个铤而走险的方案,完全没有胜算的把握。因此当时维新派的一些核心人物(如王照、毕永年、谭嗣同等人)都曾十分怀疑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成功性。但康有为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并声称自己已成功离间了袁世凯与荣禄的关系,“袁必为我所动”。最终维新派决定由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劝说袁世凯勤王救主。可结果正如王照等人所担心的那样,袁世凯一方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谭嗣同对他的信任;另一面投靠旧党,向荣禄告密,彻底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3)
    在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的作用下,慈禧太后于1895年9月21日颁发诏书,囚禁光绪帝,捉拿维新派,并于28日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康有为举事操之过急
    变法初期,慈禧也是全力支持变法强国的(见表3-2),因为她也深受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刺激,并图谋变法自强。为此,她曾一度放手让光绪帝主持朝政,尝试变法维新,并特别面谕光绪帝:“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由此,光绪发布了由翁同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
    可见慈禧当时并不反对变法,而是持赞同态度。如果康有为能够充分抓住这一契机,调整变法步伐,把“主张变法”的桂冠送给慈禧,并维持其权威地位,则有可能争取到她对变法维新的进一步支持。这样就有可能排除顽固派官僚对变法的阻力,使变法得以进行下去。可惜的是,康有为看不到慈禧对变法的赞同态度,坚决“扶此抑彼之策”,甚至把慈禧的赞同视为阻挠,这种策略性的失误最终惹恼了慈禧本人,为后来的戊戌政变埋下了祸根。
    表3-2慈禧支持改革的部分事例
    时间事例
    1901年7月24日慈禧下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901年12月23日慈禧发布懿旨,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
    1905年9月2日经慈禧太后恩准,清王朝下诏废止科举制
    1906年9月1日慈禧做出了发布立宪诏书的决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档《钦定宪法大纲》的雏形
    至于李鸿章,虽然他当时名声很差,但他自始至终对变法是持欢迎态度的。如在百日维新中,裁撤冗衙一事曾阻力很大。李鸿章时在总理衙门,他曾引经据典,制定了并裁方案,使之得以顺利实行。可惜的是,康有为等人对此并不领情。此外,虽然维新派一向拒绝加入其阵营,但李鸿章对康有为的作为仍颇为赞许。即使在戊戌政变后,他还直言“捕新党之谬”;而当西太后说有人告他是新党时,李鸿章曾坦然表示:“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可惜,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4)
    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偏激思维极大地误导了光绪皇帝,使之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欲速而不达,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
    毛主席曾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变法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史学界一致认为,操之过急是戊戌变法夭折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用人不当又是导致操之过急的根本原因。康有为作为变法维新的核心人物,其激进性格对变法理念的推广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政策实施起到极大的误导作用。决策学上有一条原则,就是“做对事,并把它做对。”
    康有为的悲剧在于:他虽然做了正确的事情,却没有能把它做对。可惜,历史无法重来!康有为的激进人格分析
    康有为性格中的狂妄与自大,在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而从心理学上讲,康有为的狂妄与自大是典型的激进性格表现。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将人的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因而显现出来的特殊作风,并将人的性格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和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两种。具体地说,如果一个人在追求权力或优越目标时,以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自我,并在表面上伤害他人,那他就属于激进性格;如果一个人以自我撤退的方式来操纵他人的关心,并在表面上不伤害他人,那他就属于非激进性格。
    激进性格如果过度发展,就会达到一种偏激状态,它使人看问题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他人善意的规劝一概不予理会。它还会使人做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名轻实,对他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却总是夸大自己的作用。而在决策过程中,激进性格者可导致思维的两极化,每当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时,会将问题简单化、单一化。这样的“一根筋”做法,缺乏变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表现出A型人格的特征。
    激进性格的最终结果就是自恋人格障碍,即当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就会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有时甚至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5)
    联系到康有为身上,狂妄与激进可谓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看来,自己是同天上诸“魔”斗争的“超人”,“常夜坐弥月不睡,恣意游思,天上人间,极苦极乐,皆现身试之。始则诸魔杂沓,继则诸梦皆息,神明超胜,欣然自得”。如此“超人”,怎么可能与无名鼠辈的孙中山来往,又怎么会屈就张之洞等人的压力?在此狂妄偏激的心理作用下,康有为单纯地认为,只要光绪帝“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则可“一日之间,风云俱变”。他甚至拍着胸脯放言,只要中国效仿日本维新,定能“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这种简单思维的荒唐在于,变法维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众大臣只有先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变法维新的理念,才能在行动上心甘情愿地加以实施。而这岂能是“一日之间,风云俱变”的事?!更可怕的是,光绪帝当时虽贵为天子,却根本没有实力抗衡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而中国的现状也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有着天壤之别。
    由此看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的骄气、狂妄的偏激人格岂可辞其咎!康有为的狂妄激进表现见表3-3。
    表3-3康有为的狂妄激进表现
    言论表现影响
    (续)言论表现影响
    A、B型人格理论
    1959年美国心脏科医生弗里德曼(Friedman)和罗森曼(Rosenman)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有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他们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并提出“A型行为的人易患冠心病”这一假说。这一身心医学研究所涉及的行为模式理论逐步被人格心理学收纳,成为描述人格特征的一个概念。
    A型人格与B型人格已经成为人格特质的一种区分方式。A型人格者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A型人格者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进行攻击。与此相反,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6)
    恺撒:自负人格导致忘乎所以
    罗马帝国统治者恺撒,在世界古代史上赫赫有名。他虽从未登上过皇位,却被人常以“大帝”相称。千百年来欧洲人谈论恺撒就如同中国人谈论秦始皇那样。恺撒是英雄的象征,是才智的化身。他的姓被用来代表罗马历中的五月,他的名曾被用来代表罗马皇帝的尊号,但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元老院被自己亲信的人刺杀。
    为什么说恺撒是一位悲剧人物呢?他的悲剧,又是如何酿成的呢?
    恺撒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前102年—前44年),或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检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被杀后,布鲁图斯说:“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可是罗马的平民没有一个人对恺撒之死表示高兴,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辉煌成就使恺撒自我陶醉
    恺撒于公元前102年诞生在罗马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出任过罗马大法官,他的叔父出任过罗马执政官,他的母亲则出生于另一个罗马执政官的家族。少年时期,恺撒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善于辞令,工于心计,且为人坦诚热情。20岁时,恺撒投身军旅,开始了他为期10年的戎马生涯,并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这不仅增长了恺撒的军事才干,也磨炼了他的坚毅斗志。30岁时,恺撒退出军旅,投身政治。他以自己高贵的出身、俊朗的外表、华丽的服装、丰富的阅历及善辩的口才很快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很快赢得了“慷慨大方,虚怀若谷”的名声。
    恺撒32岁时,升任罗马财政官,这使他成为罗马政坛上的一颗明星。投身政界后,他利用平民对苏拉寡头统治的不满,屡屡质疑当权者的错误政策,扩大了个人的政治影响,人们普遍称赞他慷慨仁慈,忠于朋友,富于同情心。所有这一切,都使恺撒对自我充满了优越感。恺撒40岁时,出任西班牙总督。在当时的罗马政坛,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庞培,另一个是克拉苏。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并争相拉拢恺撒。恺撒也与庞培和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史称“三头同盟”),规定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得单独执掌政权,而要三方协作。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7)
    这样,恺撒跻身罗马政坛三雄之列,成为罗马政治的实权派人物。42岁时,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政治梦想。任满后,他又出任高卢(今法国、比利时一带)总督。在任内,他利用高卢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活动,在十年间征服了大半个高卢。其中,恺撒也掠夺了大量的战利品及几十万战俘,这都使元老院的贵族们对他大喜过望,不断给他发贺表,这更增强了恺撒的自我陶醉感。他不再满足于跻身于“罗马三强”之列,而要向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看齐。
    恺撒48岁时,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因羡慕恺撒在高卢的战绩,也出兵帕提亚(安息),企图掠夺那里的资源。不料克拉苏竟被安息人打得一败涂地,本人也在交战中阵亡。由此,恺撒的对手仅剩庞培一人。公元前52年,庞培的亲信迈罗杀害了深受平民拥护并同情恺撒的保民官克罗狄,引发了平民和被释奴隶的暴动。元老院的贵族们惊恐万状,连忙任命庞培为罗马独一无二的执政官。庞培上台后,一方面残酷镇压暴动,另一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打击恺撒势力的活动。在庞培的影响下,元老院通知恺撒,要他限期交出兵权。恺撒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便提出除非庞培也交出兵权,否则他是不会主动交出兵权的。由此,元老院宣布恺撒为人民公敌,并任命庞培为罗马的保卫者。对此,恺撒毫不示弱,他亲率大军渡过意大利与高卢省之间的界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罗马。庞培虽然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却无法抵抗恺撒的神速进军,带领着一批元老院的贵族逃往希腊。就这样,恺撒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罗马。
    在之后的两年内,恺撒转战西班牙、希腊等地,彻底消灭庞培的势力。恺撒用兵时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进军神速,屡创胜绩。特别是在法萨卢战役中,恺撒的兵力虽只有2.3万人,却能一举击溃5.4万人的庞培军团。这是恺撒一生中最辉煌的一仗,也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庞培兵败后逃亡埃及,后被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杀死,并将其人头献给恺撒。
    至此,恺撒成为罗马共和国前所未有的最高主宰,没有人敢当他的面说“不”字。
    自我陶醉使恺撒轻视政敌
    恺撒56岁时返回罗马,受到空前的欢迎。他被推举为终身保民官、终身罗马大祭司及为期10年的执政官,并被冠以“祖国之父”的称号。由此,恺撒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光如此,元老院还规定恺撒可以坐由黄金象牙雕饰的宝座上处理公务;可以永远穿着凯旋的服装致祭;最高行政长官就职时要向恺撒宣誓效忠;将罗马历中的昆提利斯月改为带有恺撒家族姓氏的朱利亚(July)月。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8)
    由此,恺撒成了一个空前大国的无冕之王。他的名字成了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他的雕像出现在罗马城的大街小巷,他的亲信遍布帝国各级政府机构,他的事迹被人们广泛地传诵。此时,恺撒的功名已超过了他的崇拜偶像—亚历山大大帝。他听惯了别人对他的颂扬,开始像帝王那样发号施令。恺撒的自我陶醉真是达到了顶点!
    由于恺撒的权势超过了罗马共和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权力人物,元老院的某些贵族对他日益不满。他们暗中串联,阴谋刺杀恺撒,其中就有曾是恺撒最亲密的同事与战友的狄西摩斯?布鲁图斯,还有西泽情妇的儿子马可斯?布鲁图斯—一个屡次蒙西泽赦免死罪的优柔寡断的年轻人。他们经过精心策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邀请恺撒到元老院议事,并每人身藏一把匕首,预谋当场刺杀恺撒。那天,恺撒只身一人来到会议厅。坐到黄金宝座上,笑着说:“现在不就是3月15日吗?”就在这时,一个阴谋者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么事要请求他。原来,这就是动手的暗号,之后众人一拥而上,用短剑刺向恺撒。
    开始时,恺撒还奋力反抗,但当他看到自视为绝对亲信的马可斯?布鲁图斯也举剑向他刺来时,便放弃了抵抗,颓然倒在地下,用紫袍蒙面,听任他的仇敌乱刺、乱砍,至咽气为止。他一共被刺23处,其中3处是致命的,最后死在庞培雕像的脚下。
    恺撒的自负人格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恺撒之所以会死在一批令他平时不上心的小人物手中,是因为他人格当中存在相当成分的自负。这突出表现为:自以为是,轻信他人,喜欢听恭维之辞,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过分宽容。反映在恺撒身上,他早年处事还是十分谨慎的,但随着他功名的不断扩大及地位的不断提高,他变得越来越自负,越来越享受别人对他的赞赏,也越来越丧失了对政敌的警惕。由此,恺撒过分相信自己的宽容,误以为这一定会得到善意的回报。但在政治斗争中,宽恕并不能化解所有的政见冲突。所以,当恺撒发现就连马可斯?布鲁图斯也持刀上来刺杀他时,他彻底绝望了,因为他的自负令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此外,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自负人格的状态下,他还会形成表演型人格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希望表扬和敬佩,自我陶醉,喜欢表现自我,愿意出风头,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极端追求并享受他人对自我的关注。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9)
    反映在恺撒身上,他太迷信个人的领袖魅力与感召力了,误以为凭借自己当时的权势,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可是在政治运作中,“众望所归”与“众的放矢”只是一个铜板的两面,随时都有可能相互转化。恺撒的自我陶醉使他失去了自知之明,整个人都沉浸在个人光辉、英勇、宽容大度的英雄形象里,以至于忽视了很多可以拯救自己的机会。然而,就在罗马街头的某些人为恺撒欢呼时,元老院的某些罗马人正在为他的存在而担忧。
    具有戏剧性的是,恺撒在只身一人奔赴元老院会议厅之前,他就已经得到警告,说这天会有人要谋刺他,但他拒绝带卫队,并说:“要卫队来保护,那是胆小鬼干的事。”在恺撒奔赴元老院的路上,还有人给他递上了一个小布条。可是由于恺撒太专注于与沿途的罗马人握手致意,虽一直手握那个布条,却忘了加以阅读。后来发现,那个小布条上所写的内容正是提醒他元老院有人想刺杀他!恺撒一生在对敌斗争中绝少失误,可就是由于这次小小的失误,他成为历史人物。这都是因为恺撒太自我陶醉了!
    恺撒从一个没落贵族荣升到罗马共和国最有权势的人物,用了整整38年。可他从罗马最高统帅和执政官到被刺身亡,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恺撒一生发表过无数激动人心的演讲,但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怎么还有你,布鲁图斯。”
    恺撒之死,本质上也是由于他的自负人格误区所导致。
    自负型人格特征
    自负型人格的特点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自负的人又很容易感情用事,待人处事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持这种人格的人缺乏自我觉察,在家常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喜欢听别人的恭维之词,令他人对他敬而远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版权声明|项目入住:点击会员认证|微信:wx303770168QQ:303770168|防未病平台@D1V1网 ( 沪ICP备05028199号  

GMT+8, 2024-11-22 16:45 , Processed in 0.0679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1V1.com

© 2005-20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