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说明 上海早早进入了老龄社会,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成为三大主要养老方式。同时,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异地养老等形式也不断出现,吸引了部分老年人。地产商以及部分特大城市周边地区,也推出相关政策,鼓励大城市退休人员异地养老。那么,上海的退休人员会不会选择异地养老呢?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他们感觉不方便的地方有哪些?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进行了“退休以后,您会选择异地养老吗”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鉴于本次调查的特征,样本的年龄选择为: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各占35%,1940年代的占20%,1970年代后出生的占10%。样本的性别比例为男、女各占50%。受教育程度分为高中、中专、技校、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以上。本次调查对受访者的月收入(包含退休金)作了随机分配,层次为3000元及以下,3001元至5000元,5001元至8000元,以及8000元以上。全部样本为上海市民。有效样本为1000份。 退休了,您会不会换个地方生活 退休了,生活怎么过?退休生活在哪里过? 特大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价越来越贵,生活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换个地方过退休生活”,成了一部分退休人员的选择。而部分城市也鼓励市民到周边地区养老,北京甚至把鼓励老人到河北养老列入了十三五规划。 退休人员异地养老,其实早已有人尝试。2003年,解放日报记者在长兴岛采访时,就接触过一部分退休人员,“买”下了岛上农民的住宅,常年居住。这些退休人员,有从本市退休的,也有从湖北、陕西等地退休的。近年来,则不断有媒体报道,广西的巴马,海南的三亚,江苏的昆山,浙江的嘉善,都有本市退休人员居住养老。 商人总是会敏锐感受到市场跳动的脉搏,“养老地产”的概念早早被开发商挖掘。如果政府的政策助力,那么,特大城市、大城市周围的异地养老产业必然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调查显示:有近6成受访者选择居家养老;17.7%的受访者选择混合式养老,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选择养老方式;而选择异地养老的受访者只有1.9%。 然而,尽管只有不到2%的受访者选择异地养老,但对异地养老的发展趋势:有59.3%的受访者认为,异地养老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认为发展前景有限的为22.8%;表示看不准确的17.9%。显然,受访者看好异地养老的前景,或者说,他们期待更便利的异地养老。 本次调查在做样本甄别时,有受访者提出:“退休以后不能简单称为‘养老’,有的退休以后还在发挥余热工作,有的在家帮助子女带孩子,还有的四处旅游。因此,除了年龄特别大的,或者身体状况比较差的退休人员,应该称为‘退休后的生活’。建议把退休后异地养老改为异地生活。” 您为什么会选择异地养老 离开生活多年的城市,选择退休以后的异地生活,为什么? 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的理由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清新优美的环境。近5成的受访者认为,异地生活,并不是与城市斩断关系,而是异地、居家、旅游等结合起来,在合适的时节选择居住地;超4成是受访者表示,异地生活,开支小,经济实惠;4成的受访者认为,选择生活的地方食品新鲜;36.3%的受访者表示,把城市的住房出租了,租金就可以满足异地生活的开支;另外的理由是,因为孩子在其他地方,选择异地生活可以与孩子住得更近;城市的住房给了子女结婚,又买不起城市的住房,只能选择异地生活。 双变量分析发现,选择异地生活的受访者,收入在3001元到5000元的最多,超过平均值的50%。受访者朱先生认为:“经济条件特别好的,不大会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更多选择居家为主、异地旅游结合的方式。” 那么,异地生活地域选择有什么区别呢? 调查显示:环境幽静、远离旅游景点的小城镇最受欢迎;其次是交通便利的二线城市;第三是故乡或祖籍,那里有亲戚;第四是上海附近的乡镇,有事情回上海方便;第五是海边城市。 受访者徐女士在浙江一个小镇生活了5年多,她说:“还没有退休的时候来这里的农家乐玩,这里有山有水,空气新鲜,蔬菜都是田里摘的,感觉很好。和老伴商量后,我俩退休以后就在这里找了个小院子,3间平房,南面一个院子,背面有一片竹林。花了点钱,装修下,安了空调、热水器、淋浴房和抽水马桶,挖了个化粪池。就住下了。现在我们有一分菜地,挖了个水塘,把买来的鱼在水塘里养一个星期,就不怕有什么抗生素啦。竹林里放养了7、8只鸡,天天有新鲜的鸡蛋。附近的山上有野菜,春天可以去摘野菜,还有意无意登山运动呢。最重要的是,还省钱,我们把上海的一套两室一厅住房租出去,租金有4000多元,在这里,正常情况下根本花不了。” 徐女士现在每个月要回上海一次,给亲友带点家养鸡的鸡蛋,顺便带点备用的药品。她感叹,现在精神很好,身体很好,心情很好。 您不选择异地养老的理由 异地生活那么好,为什么只有不到2%的受访者选择呢? 调查显示:医疗条件和医保的地域封闭性是不选择异地生活的第一理由,有近7成的受访者勾选;其次是孩子在上海,需要亲近,不愿意远离;第三是社交圈在上海;第四是城市生活习惯了,很难改变;第五是选择短期居住可以,不会长期生活在异地。 其实,很多人退休了,也不是单纯地变成无事可做的闲人。本次调查显示,退休以后,有4成的受访者表示,乐趣在于可以游山玩水;有25.7%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静养不折腾,平平淡淡生活也不错;有13.0%的受访者还在发挥余热,继续被原单位聘用、或者在其他单位继续工作;有11.9%的受访者表示,有了第三代,为自己的子女带孩子,忙得不亦乐乎。 显然,异地生活,还是有很多的限制,有政策方面的,有个人健康因素的;有子女家庭的牵制,有生活习惯的限制。受访者包先生说:“还是不习惯。异地生活要改变的太多。我退休以后,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在安徽生活过几个月。开始大家很开心,但2个月以后,就实在太无聊了。好山好水天天看,也没有吸引力了。特别是我老伴摔了一跤,有点轻微骨折,到县城的医院看,太麻烦了。结果,大家散伙,全部回上海了。那边租的房子空着,不过现在是半年左右,我们会去一次,住个个把月。” 同样半途脱离异地生活的受访者徐先生不同,他和夫人在江苏老家生活得很滋润,原来有的一些慢性病也好转不少。他说:“我们在那里住惯了,挺好的。但现在不得不回上海了。现在政策可以生‘二胎’了,儿媳妇怀孕了。” 异地生活,最盼打破壁垒 退休以后,离开大城市异地生活,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受访者很清楚,一是环境优美,接近自然;一是节约开支,省钱。异地生活的瓶颈在哪里?一是医保、社保的地域化,增加了就医的难度,而退休人员不少都有慢性疾病;一是服务设施的参差不齐,造成生活的不方便。 受访者程女士表示:“退休以后的生活,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如果财务自由,就没有各种限制,不是有很多人还跑到国外去养老吗?最近广告上不是说:‘某某旁某某园,’还有房地产开发的养老社区,等等。目前异地生活的退休人员,大部分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即使有好山好水,也还是为了省钱。所以,退休后的异地生活还是有很多的不方便。” 然而,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负担越来越重,房价高企不下,消费标准不断升级,把部分市民扩散到周边地区,是一种选择。也因为如此,有6成受访者认为,异地养老,或者说退休以后异地生活,是一个发展趋势。 既然大城市、特大型城市需要引导退休市民去异地生活,那么需要有什么样的鼓励措施呢? 调查显示:首先要打破社会保障的区域壁垒。有7成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这点;其次是希望构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三是各地的医疗、商业服务设施要逐步升级提高;第四是政府要适当引导,不能只有房地产唱戏;第五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承担规范的建立。 一个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处理老龄社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受访者陈女士的说法颇有见地:“其实,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方式,享受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个人的选择,牵涉到他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还有社会关系,比如朋友圈、亲戚圈,还有个人性格等等。但当达到一定的数量级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了。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居民退休以后的生活状态,有巨大的差别,这与城市治理息息相关。因此,退休以后的异地生活,异地养老,既是个体的选择,也是巨大的发展机会。” 其实,正如受访者对此的感慨:无论哪种形式的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享受生活的环境。
|